外语部(日俄) 滕州实验高中

联系我们
外语部(日俄) 滕州实验高中
电话:0632-5650066;5080032
邮箱:sygzryb@foxmail.com
地址:滕州市学院东路339号(实验高中五楼)

彭凯平:如何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三个方面

【教育现状】2025/1/20作者 / staffwwx253

快乐教育不是以快乐为目的,而是以快乐为手段。挖掘自身积极心理能量,并把这种能量用在培养孩子上,我们就能真正做到积极教育。


01 什么是积极心理品质?

顾名思义,积极心理品质就是让我们能够体验到自己积极心理力量,感受美好生活的品质。

什么是美好生活?其实美好生活不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吃吃喝喝、玩玩闹闹,我们认为美好生活包括四种积极心理体验。凡是能够把这四个体验体现出来的人,他就具备积极心理品质。



第一个重要的积极心理体验是大爱情怀

谈及“爱”,很多人容易把它想象成男女之情。男女之情固然是爱,但心理学发现,人有“大爱”,包括爱亲人、爱孩子、爱同胞、爱事业、爱祖国……这种爱不是简单的男女之情,而是一种灵性、一种智慧、一种伟大人性的体现。


第二个重要的积极心理体验是快乐幸福的感受

很多人认为幸福与快乐随随便便就能得到,我们发现恰恰相反,幸福快乐不容易得到。人类大脑有个特点叫做负面信息加工优势——大脑容易想起不好的事情、烦心的事情,而好的事情却需要我们不断修炼、不断创造。所谓“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快乐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是一种能力,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能力。

所以积极心理品质应该包括创造快乐体验的能力,而这个能力也不是空的、虚的、假的,它需要大量神经化学递质的帮助。比如刚才谈到的催产素、血清素、内啡肽、多巴胺……这些激素都会让我们感受到愉悦的力量。还有一个大家可能熟悉,但又不太了解的激素——维生素D。分泌维生素D也会让我们产生愉悦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冬天晒太阳我们会感到开心。


第三个重要的积极心理体验是被需要

人其实不喜欢被人觉得无用、无聊。特别是年轻孩子,我们一定要让他觉得被爱、被需要。这种被需要感会在我们为人民服务、帮助别人、成全别人的时候变得特别强烈。


第四个重要的积极心理体验是意义感

我们以前说意义,会把它上升到政治、哲学、宗教,其实没有那么“玄乎”,意义就是我们大脑前额叶的灵性、悟性、感性和德性。一个人走到水边,立马想到“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不就是意义感吗?我们叫做禅意,一个人坐在水边,一脸茫然,什么都想不起来,最多说一句“有这么多水”,显然,它的意义感就差很多。


02 积极心理品质有哪些?

1. 心理韧性


疫情期间,在新华社帮助下,我曾经调查了30多万中国的中小学生,发现有一种心理危机特别普遍,就是缺乏学习动力。

如果家长不逼迫,孩子们就不想学习,对真实世界毫无兴趣,反而把大量时间浪费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这些孩子人际关系无能力,不知道如何与人正常沟通交流,最后产生生命无意义感;家长们也遭受来自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挑战,出现焦虑、恐惧、烦恼、无助的感受;老师们也因为各种工作压力,造成心理紧张,这种现象已经变成社会的焦虑现象,非常普遍。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1987年,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魏格纳提出了白熊效应理论解释这一问题,他认为主要是受到了心理现象的干扰。所有负面心理体验都有非常强烈的白熊效应。你越想忘记自己的痛苦、创伤、烦恼,就越忘不掉。




白熊效应让我们受到干扰,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最好的方式是用其他体验替代、转移和升华消极负面体验,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逻辑。积极心理的品质就包括挖掘内在力量,提高自身对抗风险挫折,战胜负面体验的品质。

心理学家发现有三种能够帮助我们战胜痛苦、创伤、挫折、打击抑郁的力量,这些力量叫做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复原力,就是受到打击、挫折、压迫后迅速恢复正常状态的能力。著名的人权运动领导者曼德拉曾提出:“生命最大的荣耀不是从来没有失败,而是每次失败后的不断奋起。”这样一种反弹和韧性,就是我们在挫折、打击、痛苦、伤害面前应该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


第二层含义是抗逆力也有人把它叫做抗压力、抗挫力。心理学家安吉拉·李·杜克沃斯曾经做过很多研究,她发现贫穷家庭有很多心理韧性特别强的孩子,最终能让自己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受过魔鬼训练并最终成功活下来的战士,一般都能做出了不起的业绩。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体现的也是一种生生不息、顽强不屈的抗压精神。因此,抗逆力是一种引领我们在充满挫折的世界里走出一条康庄大道的必备心理品质。


第三层含义叫做创伤后成长。心理学教授理查德·特得斯奇曾调查过一些被伤害的女性,想了解这些女性在受到伤害后如何恢复到正常状态,如何创造出自己的美好人生。研究发现,创伤固然很不好,但它不一定是一种毁灭性力量,它也许可以帮助女性变得更为坚强,激发女性内心前所未有的能量,这就叫做创伤后成长。

因此,挫折和痛苦其实并不可怕,重要的是面对挫折与打击,我们能够产生积极的心理品质,逼迫自己走出逆境,创造更为美好、更为灿烂、更为辉煌的生命。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言:“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为强大。”


2. 人工智能时代应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

科技革命让我们面临“千万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数据网络信息技术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类处理事情的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们更需要拥有适应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心理冲击的品质。

那么人工智能时代人应该具备哪些竞争优势?美国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平克在《未来在等待的人才》一书中提出,工业革命时代,我们需要会做事的人;信息革命时代,我们需要能够处理信息的聪明人;那么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人,包括六项目前为止机器不如人做得好的能力。


其一,美感。人有美感,看潮涨潮消,日出日落,人能够产生美的感受而机器很难。机器能够根据人类的作品编写出新的作品。但我们人总会有一些突如其来的感动,会有一些震撼心灵的美好体验,而这样的能力,机器到现在为止仍然做不到。

其二,意义感。人有意义感,机器做不到。

其三,整合能力。人能够把各项不同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帮助我们进行思考判断,这种随心所欲的添加能力,机器做不到。机器只能按照逻辑理性,寻找关联内容,而人类可以突发奇想,把看似毫无关联的事情联合起来。我们可以把人的头安在鱼身上,那就形成了美人鱼;把猪的头安在人身上,那就是猪八戒。

其四,幸福感。人类的快乐是有意义的快乐,而机器做不到。

其五,形象思维能力。将抽象概念变成生动活泼的具体印象,这种创造力是专属于人的竞争优势。

其六,同理心。也就是人类理解他人感情、感觉、感受的能力。两岁半的小孩看见妈妈回家东张西望,会过来问:“妈妈,你是找鞋子吗?”读懂他人的心,这是我们人类的智慧和竞争优势。


以上是丹尼尔教授认为的积极心理品质应该包括审美感受、意义感受、整合能力、幸福感受、形象思维和同理心六项内容,而这些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积极心理品质,机器很难拥有。

人类还有哪些积极的心理品质?著名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芬·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书中提出,上帝送给人类同理心、自控心、道德心、理智心四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他是基督徒,所以他认为这些品质是上帝送的。而我是科学家,我认为是进化选择了人的竞争优势。

我从这些理论中总结了三个特别重要的心理能力,而这些能力孩子们从两岁半开始就具备。一是美感,二是同理,三是创造想象能力,这就是我提倡的积极教育的ACE理论。


03 如何塑造和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

1. 生理基础

首先,我们需要物质条件。这个物质条件不是外在的金钱、时间、财富、地位,而是每个人心中的物质条件。所以心理学是唯物主义,有物质基础。产生积极的心理品质需要满足三个非常重要的生理基础。


第一,不能长期让消极情绪过度活跃。产生消极负面情绪是很自然的保护机制,当我们看到不好的事情时,感到愤怒其实是一种保护作用,让我们能够在危险和挑战面前,激活内心的力量,努力战胜风险。如果没有愤怒的力量,他人欺负自己时也许只能束手无策,乖乖成为待宰的羔羊。痛苦也有保护作用,我们感到伤心悲痛时往往会流泪,这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并且痛苦能够让我们获得更多同情、关怀和支持。

因此,心理学并不否定消极情绪的积极作用,而是认为我们的消极情绪不能延续过长时间。但多久算过长没有一定之规,对于个体来说,消极情绪一般延续4-5天就开始产生各种问题,延续21天可以判断为精神疾病。所以我们要学会调节和控制消极情绪,让自己不沉浸在负面情绪太长时间,否则自身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睡眠等方面容易产生很多问题。


第二,培养孩子的积极体验能力。这个积极体验包括促进催产素、内啡肽、血清素、多巴胺四种神经化学递质的分泌,这些神经化学递质容易激活大脑神经元的网络体验器,让大脑产生愉悦的感受。


第三,对积极情绪体验赋予积极意义与价值。这个意义包括大脑的灵性、感性、悟性、德性。比如一个大胖子吃着满桌美味佳肴,他肯定很开心,没有负面情绪,反而有很多积极情绪。但当他意识到自己今天血糖超标,血脂超标,体重高达250千克,你觉得他还会开心吗?不会的,这就叫做意义感的加持。


2. 负面情绪调节技巧

要产生积极的心态,一个最简单的建议就是控制杏仁核的过度活跃。为此,我总结出了“八正法”。

第一,学会深呼吸。为什么吸气有作用?因为凉气进来能够降低消极情绪加工中心杏仁核的温度,从而快速改善负面情绪体验。这就是为什么在山里头,推开窗户,深吸一口气,清凉的山风飘进来,我们会觉得神清气爽。杏仁核在愤怒、焦虑、恐惧时容易充血,活跃程度增高,降低杏仁核温度能够减少其活跃度,从而调节负面情绪。


第二,闻清香。香气也能够抑制杏仁核活动,让我们感到愉悦。中国古人就提倡君子配香,所以家里可以多准备一些香精、香油、香水、香气,孩子不开心时给他洗个澡、换身衣服,吸一些香香的气息。


第三,抚摸自己的身体。抚摸什么地方?答案是膻中穴。中医认为膻中穴是情绪淤积所在。我们经常说闷得慌、憋得慌、堵得慌,其实就是膻中穴不畅。

因此可以让孩子多摸一摸自己的膻中穴和肚子。很多人误以为摸肚子是吃饱了撑得慌,其实情绪的很多神经元都在腹部,所以心情好的时候胃口也特别好,二者是有联系的。

鼓掌也是一种很好的抚摸方式。中国人常说击掌而呼,我们的掌心有特别多触觉神经元,不断碰撞掌心会产生快乐的情绪反应,你会发现越鼓掌越开心,越开心越鼓掌,这是人类早就掌握的调整负面情绪的方法。


第四,抬头挺胸、向前看、向远看、向高处看。研究发现,人在低头时不容易开心,但抬头时特别容易开心。因为人类身上有一条神经通道,叫做“迷走神经。”这个神经通道发源于人类最古老的脑区脑干,通过咽喉、颈部到心肺内脏再到躯体前端。人类在爬行时,迷走神经就已经存在,不过当时它是弯曲的,人类能够直立行走后,迷走神经开始打开,能够起到振奋心情的作用。


另外,运动、写作、倾诉、专念练习都是调整负面情绪的有效方法。心中有困楚、苦闷,多和亲人朋友聊一聊,情绪能够缓和很多。而专念练习就是让自己进入守心一处的状态。中国人练气功、练太极,强调气沉丹田,让自己的意念保持在一处地方。我们在生活中同样可以如此,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某一处,感受身体的内在变化,维持15到30分钟,就会产生积极效果。因此,哈佛大学埃伦·兰格教授认为调整情绪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中国人的专念。

很多人会把专念和冥想等同,但冥想只是达到专念状态的手段,而专念状态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一个是目标,一个是方法,一个是全面追求的状态,一个是达到状态的路径,它们是不一样的。就和我们锻炼身体类似,跑步是方法,健康是状态,所以专念可以通过冥想,也可以通过太极、形意、八卦等手段达到。

所有这些方法都对我们的情绪调节有很大帮助。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关键在于让孩子在消极负面情绪状态下,能够恢复到正常积极的状态,这就是情绪调节,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第一种方法。


3. 创造积极体验

除了排除负面情绪的干扰,我们还要主动地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关于积极情绪的产生,我总结出“五施法”。“五施法”也来自于佛学,讲的是五件人类天生就做得好的事情。要让自己产生积极的体验,一定要把这些天生就会的事情做到极致。



第一,颜施,就是要笑。人类天生会笑,即使是生来双目失明的儿童,从未见过任何笑脸,出生后第四个星期也会自发笑出来,为什么?因为笑是人的天性,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天生就有的本领和才华施展出来。

不会笑怎么办?我们可以学笑,甚至装笑。克特纳教授提出一个方法,叫做面部表情反馈假设。既然笑是人类天生的本领,那么我们大脑外周肌肉和神经系统一定会有一种无条件的神经联系。如果我们装笑,大脑可能会认为我们是真笑,这叫做面部肌肉反馈。

这种假设有没有证据?其实是有的。克特纳教授的一位学生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些女同学请到心理实验室,交给她们每人一个任务,桌上有一支笔,拿起来用牙齿咬住,不要用嘴唇抿着,对着镜子傻笑5分钟。最后那些女孩全都笑了起来。

任正非有一句名言:“一辈子装积极就是真积极。”可见笑是可以装出来的。演员为什么能哭、能笑、能疯、能闹?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肌肉和身体,产生一定的积极联想,从而得到同样的情绪体验。

所以要培养孩子们积极的心理品质,产生多巴胺的奖励回路,一定要让孩子们多笑。有些家长和老师见不得孩子开心欢笑,做完作业孩子在开心地笑,妈妈第一时间过来:“还有其他作业吗?”立马中断孩子的多巴胺奖励回路,结果就是孩子永远被逼迫着学习。

让孩子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多巴胺分泌产生的奖励回路非常重要。大家要知道,快乐教育不是以快乐为目的,而是以快乐为手段,快乐可以让孩子学得更好,而不是学各种东西让他快乐起来。


第二,身施,就是要动。动是人的天性,人不能躺平,不能宅着,一定要动起来。因为运动会分泌大量神经递质,动起来就会产生愉悦的心情。

除参加各项正式体育运动外,身体碰撞也是一种特别重要的运动。禅思、行善、利他、助人等都能让我们产生愉悦的体验。

人类早就知道,我们的爱,我们的母爱,我们的大爱都与肢体接触联系在一起。我的一位学生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请到心理实验室,把所有人分成两边,中间用黑布隔开,大家互相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同时在耳朵里塞两个棉球,互相听不到对方说话。但是在黑布中间挖两个洞,大家可以把手伸过去握住对方的手。

研究发现,仅通过触觉沟通,至少有15种人类情感可以传递。比如我们爱一个人,不一定非得说我爱你,只是含情脉脉握着手几分钟,爱的感受就非常强烈。所以夫妻之间不一定非得写情诗,说情话,一个亲吻,一个抚摸,一个拥抱都能够传达爱。


第三,言施,就是要说。所谓“言施”就是积极沟通。人是会说话的生物,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成功、快乐、崇高、幸福、伟大都是靠言语表达促成。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不愉快、挫折、打击、误解、失败也是因为沟通不当。

美国两位心理学教授曾经追踪研究过四千多对夫妻,发现影响情感的真正杀手是不会好好说话,以下四种特别恶劣的方式基本决定夫妻关系的破裂。第一,批判、指责、苛求,动不动上纲上线。第二,鄙视态度、PUA的思想控制、心理控制。第三,争吵辩解,不承认错误,不承担责任。第四,冷战,冷暴力,不说话,始终不解决问题。人和人之间应该有积极的氛围、积极的力量、积极的感召和积极的教育培养,好好说话是最关键的因素。

当孩子遇到痛苦和挫折时,以下四种说话方法对孩子无用:

第一是说教,孩子痛苦的时候不需要说教,不要和孩子说你应该怎么做,他需要你更多的陪伴、支持和理解;

第二是比较,孩子不愿意听你把他和别人进行比较;

第三是轻视,他很痛苦,你说没事不痛苦,这种虚伪、不真诚和他的感受恰好相反;

第四是否定,不管孩子说什么,家长都要反着说,这对孩子的影响非常负面。


第四,心施,就是要悟。我们有感受,有体验,这就是中国人常谈到的悟。悟是什么意思?“吾”加“忄”叫做“吾心可鉴”。感悟能够让我们产生意义,而意义是我们感到快乐和幸福时特别重要的心理品质。

心施有很多种,我研究比较多的是福流体验。福流体验来自英文单词“flow”,由著名心理学家米哈伊教授于1975年提出来。从1960年,米哈伊教授开始追踪六百多位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包括艺术家、科学家、运动员、企业家等。他想探寻不同行业成功人士的共同秘诀。

15年研究发现,成功学讲求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针深”、“多读书,有知识就能成功”等道理其实并不普遍适用。六百多位各行各业成功人士的秘诀在于专注,他们工作时能够沉浸其中、物我两忘、酣畅淋漓、如痴如醉,彻底忘记时间空间以及周遭环境的变化,完全被发自内心的力量所驱动,这股力量叫做“peak experience”,即“巅峰体验”或者“最佳体验”,他用“flow”来描述最佳体验。中国心理学家曾经把它翻译成“心流”,即心里的流动,但我回国后决定把它改译成“福流”。

我认为福流体验有全神贯注、物我两忘、驾轻就熟、点滴入心、酣畅淋漓五大特征。当你做一件事情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此时你就会心无旁骛、沉浸其中。你的自我意识、空间意识、时间意识会暂时消失——此时不知是何时,此身不知在何处,做起事来特别流畅,行云流水,知行合一。驾轻就熟是一种完全充满自信的控制感,说明我们特别喜欢做事过程,所以点滴入心,丝丝入扣——完成事情后有一种酣畅淋漓,醍醐灌顶的感受,这就是我们的福流体验,也是我们最佳的心理体验。

一静或一动都可以产生福流,关键要做我们热爱的事。有人喜欢集邮,他可以看着邮票半天不动,沉浸在自己的美好感受之中。有人喜欢打篮球,打到天黑都不愿意回家;有人打麻将,打到半夜都没有结束的意愿不下战场;有的企业家打高尔夫可以废寝忘食,这些都是福流的力量。

但研究发现,一心多用很难产生福流。因为做一件事没有闭环,不知道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不清楚它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只是单纯做一件事,很难产生福流体验。闲逛无聊更不可能产生福流,因为没有挑战,没有目的,没有任务,没有快乐。我经常说我们以后不要问“你幸福吗?”而是要问“你福流过吗?”。


第五,眼施,就是要观。眼不是简单地看,而是观。“观”拆开是又见,所以有名言“历尽劫数终成佛,缘自观心”,通过“观”,能够让我们真正产生大智慧。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慧眼禅心的能力?一个特别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心欣赏周围的一切事物,不是简单地一扫而过,视而不见,而是用心慢慢去看。

所以我建议大家,从今天开始,用心欣赏生活中那些细小而美丽的事物,这样慧眼禅心的修行,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让我们的境界得到提升,让我们的智慧上升到一个新境界。我们不再将眼光停留于眼前的小事小物,而是拥有伟大的宇宙观、天下观。


这就是我们所讲的积极教育,其实就是把人类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一种手段,提高人类最根本的能力。